陕西红典红色文化培训中心是面向全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文版

红典心声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红典心声

【红典心声】延安时期的红色爱情原来是这样的
发表时间:2019-8-7 19:45:24   |  浏览数:

(作者 培训一部 高尚)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很多青年人都会在今天谈论爱情的话题。那么,你知道在延安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吗?

1935年,党中央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随后又实现了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在陕北扎根,开启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辉煌历程。

然而,当时党中央到达延安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军队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即便此后很多外地的知识青年纷纷到达延安参加革命,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依然没有改善。

延安播音员.jpg

据统计,1938年,延安的男女比例达到了惊人的30:1,即便到了1944年依然高达8:1。不少女青年可谓众星捧月,甚至有女青年对婚恋对象提出超高标准--“王明般的口才,博古般的理论”。相反,绝大多数男同志结婚都非常困难,能娶到媳妇儿的男同志则是少数的幸运儿。

流苏的女学生黎侠每天一大早就能收到几份情书;从南方来到延安的姑娘钟路刚到延安便遭到了南洋华侨及来自广东的男士们“围追堵截”,她所居住的窑洞门缝中间和衣服口袋里塞满了男同志写给她的字条;来自东北哈尔滨的姑娘郭霁云因为容貌姣好、身材高挑只要走在路上“回头率”极高,男士们为了追求她更是使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招数。不少男同志为了追求同一名女性发生矛盾的现象非常普遍。

但那时的延安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工作本是高于一切的,压抑私欲服从革命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基调。不少男女之间的婚姻都是组织安排介绍,即便如此依然诞生了不少的佳话。

胡耀邦与李昭.jpg

1941年,胡耀邦与李昭在延河边上“约爱三章”:第一是革命同志;第二才是生活伴侣;第三成家以后,不能忘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大事业,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同舟共济矢志不渝。他们二人将婚姻中的誓言与政治上的信念融合在一起,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当然,延安时期的红色爱情很多时候都是政治唱主旋律,革命目标高于一切,结婚需要组织批准。困于物质条件,婚宴一般都是最简单的花生米,俗称“花生婚宴”,即便结婚之后,两地分居者非常多,仅仅能保持“三天一封信,七天一访问”。很多男女同志为了革命事业在个人问题上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非常富足,婚恋也完全自由了,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些在革命年代不仅吃苦耐劳,更在婚姻上作出牺牲的革命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