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典红色文化培训中心是面向全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文版

红典心声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红典心声

【红典心声】延安群星闪耀时--丁玲篇
发表时间:2019-9-3 16:14:10   |  浏览数:

(作者 培训一部 廖书辉)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timg.jpg

丁玲作为当时非常有名的作家,刚到延安之时,非常渴望到军队中,到前线去,他要了解八路军在前线的真实情况,用文字把。她去找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毛泽东给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写信,派丁玲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并告诉丁玲:你开始做工作,先是要认识人,一个一个去认识,把团里主要的人名记住,并且要了解他们。然而,丁玲分管的工作为文化教育和政治训练,加上当时前线并未发生战事,丁玲所期望了解一线战况未能如愿。最后,丁玲带着遗憾辞去了职务,回到了文艺战线的岗位上。在军队中的一个月中她写成了《警卫团生活一斑》。

回到延安后,丁玲开始在延安文协工作,主持并领导了《延安文艺》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并连续主持召开了两次延安文协座谈会,讨论上海左翼文艺运动中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到会有七八十人,坐满了一个教室。朱正明作了一个报告,他主张“国防文学”的口号,认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太狭窄。吴奚如和白丁则赞成“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丁玲在1983年10月28日向陕西省社科院同志介绍延安文艺情况时说:“我是不想开那个会的,因为我对这两个口号没有研究,我当时也不在上海,我又不是搞理论的,我也不想在这里做个总结,做个结论。但他们有意见,那么就开。吴奚如和白丁因为他们在上海是大众文学这一派的,李应生(按即朱正明)在上海是个小联络员,不是大联络员,他比较年轻,又没有写过什么文章,他是‘国防文学’派的。”

随后的日子里,丁玲写了《文艺在苏区》,详尽介绍了陕北苏区的文艺工作。丁玲认为在苏区虽然有无处不在创造着伟大的文学素材,然而优秀的杰作却不多见,但是苏区文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化,普遍化,深入群众,虽不高超,却为大众所喜爱,这表现在红军部队里各种报纸和墙报上,表现在各机关、群众团体的小报及列宁室的墙报上,有油印也有铅印的,“这里都挤满着很多有趣味的短篇和诗歌,使用文学上描写的手法,画出了红军部队活生生的生活”。其次“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文”。第三个表现是“对文艺的兴趣提高了,文艺的书籍有人抢着阅读,而且成立了文艺协会。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在延安的会员就有几百。

丁玲一生的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